還記得在稻穗音樂節之前,因為花旗生態旅遊推廣活動,我和格友們有幸在2009年秋天來到台東池上,
也因為這樣的機緣認識這個可愛的好地方,發現了許多都市人平常看不見的風景,不管視野或心裡的風景。
聽說.....池上有一條十分寬闊,看似沒有盡頭的田間道路,因為伯朗咖啡的廣告成了當地響噹噹的景點,
從此,這條隱於人間的天堂之路也被暱稱做為「伯朗大道」。那次我們生態之旅中的單車天堂路記憶猶新!
稻米原鄉-池上,最熟為人知就是池上飯包,因為這兒雨水終年充沛、灌溉無污染,陽光充足,土壤肥沃,
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共同守護著的好山好水讓池上土生土長的稻米粒粒飽滿,又Q又香,吃過絕對難忘~
(池上飯包的故事,後頭為大家插播...)
所以池上給人的印象與景觀變化,大抵就是一望無際的兩旁稻田因為四季與耕作需求產生的各種稻穗風情,
我們當時抵達池上的時間在耕耘階段,一片醒目綠油油的讓人心曠神怡,於是我們沿著灌溉的浮圳出發啦!
你看看,精神抖擻的稻米們都在陽光下伸懶腰,揚起雙手跟我們打招呼哩!
前一晚我們入住潘姐的賢情玉緻,溫馨又有特色,早餐又好好吃!吃完早餐我們就從民宿租借單車出發啦!
朝著伯朗大道前進沿途的風景不用說,絕對讓人走走停停忍不住駐足拍照,我們這些城市俗真的大開眼界。
稻田的兩旁不時會有一些農人在忙錄,我發現了兩位婆婆很悠哉的坐在路旁開槓,於是和肉魯上前搭訕~
p.s 我想像起婆婆年輕的時候就像這樣坐在路邊農暇之餘聊天,然後阿公是當年年輕小伙子來搭訕......XD
兩位婆婆很熱情的問我們是來玩嗎?還推薦這裡很多好吃的東西要好好享受喔!完全不像是剛在路旁認識,
我想他們也一定問候了很多路過的遊客或是他鄉路人,真是鄉有一老如有一寶啊!也算是觀光大使喔!
一開始徵詢要合照,兩位婆婆都害羞想躲開完笑説“今天沒有seto怕拍起來不好看啦~“我說我們也沒有啊XD
後來在年輕小伙子的起鬨之下,其中一位婆婆還很熟練的比起手勢,還說照相就是要這樣比手勢喔!哈哈!
(我們還真的聊起來,只差沒有交換msn喔~ 怎可能!我想比起msn,悠閒地在農田邊聊天更幸福XD)
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不斷尋找意義也不斷靠自己的認知去下每一次的定義.......
而旅途中遇見的可愛人們,卻永遠會是那記憶中最美麗的風景。
浮圳自行車道,主要是為了紀念過去鑿圳灌溉,感念先人篳路藍縷所規劃興建。
由池上火車站前的通水巷往西,路的盡頭即是大坡池風景區,專用的自行車道由此出發,指標十分明確,
出了風景區後的道路為過去阡陌田地的道路改裝,屬於標準 的休閒旅遊車道,路上幾乎沒有車輛往來,
非常安全,途中景點或涼亭處處,綠油油的稻田鋪滿大地,視野極佳且心曠神怡。絕對推薦給單車一族!
自行車路線以環狀路線為主軸,輔以挑戰性路線作為延伸的支線,主線平坦舒適,高低落差僅5公尺,
挑戰性路線的高低落差則有30公尺。全線分別有法林寺、保 安宮、萬安磚窯、濤風樓、大觀樓、盛土圳、
汲水亭、大小水車與杜園等不同景點可供拜訪。途中也會經過幾處幽靜市街道,乾淨簡樸的住家與車道線,
在記憶中似乎更像日本鄉村的景致,路線上如濤風樓、大觀樓等涼亭設施是休息乘涼、登高瞭望的好去處,
並記載有該步道興建的緣由與大圳的歷史,一般路線全程約 8公里,輕鬆騎乘大約2個小時即可走完全程。
去過北海道的艾德華和小桃都異口同聲的稱讚這裡的美景可以比美北海道的美瑛呢!(美瑛色彩更多!)
途中我們在浮圳大觀亭稍作休息,在這眺望也是美景盡收眼底,從這視線還可以發現稻田中都沒電線干!
(至於電線干還有有趣的故事,就留到你們到現場來跟當地的大哥大姐洽詢吧哈哈,留個伏筆~)
藍色衣服的簡大姐走遍世界各地,卻還是回到最愛的故鄉貢獻自己的心力,正在擔任大家的解說義工。
當時溝渠缺水中~不過有提到在88風災之前這兒的水很清,88風災之後上游水土嚴重受損卻混濁至今......
人常在面對災難時只看見眼前狀況,卻忘了長遠影響,之後就漸漸淡忘甚至不會記得大地給我們的教訓....
不管從哪個方向望去都是一望無際的稻田,綠黃美景盡收眼底,讓人好心情!
經過一段路,在往關山方向轉個彎,歡迎光臨~來到伯朗大道囉!
伯朗大道上沒有咖啡香,只有稻香~ 還有青春歡樂的笑聲?!(徜徉大自然就會常保青春!)
途中我們也跑下稻田(不是插秧XD)和土地打成一片,和稻穗交個朋友~
遠方中是央山脈而天堂之路好像沒有盡頭,希望我們的夢想也是,一直走一直走,一直帶著希望走下去......
綠色的稻浪,站在田中央(小心走好免得頭插秧XD)讓人想起岩井俊二的青春電幻物語!(下圖~)
那次生態之旅隨行有許多媒體朋友,自由時報的麗娟(中間跪拍)後來登在2009/11/6自由生活副刊~
網友還把那次剪報剪下寄給我留念XD....真的是一趟讓人念念不忘的旅程,重要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喜歡池上。
正當大家在討論要在伯朗大道上留下甚麼紀念的時候,我的倒立紀錄當然也要來一下!(剛剛水車也有留喔XD)
小桃本來安分的和品潔躺臥路中間讓大家拍照,下一秒就來跟我挑戰倒立,還好我險勝,呼~葛格有練過....
這兒的稻米都有認證喔!沿途可以看到很多設計特殊的稻米達人認證牌,非常有趣!
2010年希望有機會再到訪這條天堂之路,享受鄉間小路單車樂! 一起來看看影片版的伯朗大道介紹吧!
看更多伯朗大道美麗照片:
肉魯....旅行台灣‧深度造訪‧微笑旅遊 http://www.wretch.cc/blog/damon624/11350386
amao的旅遊日誌 http://www.wretch.cc/blog/amao/31108542
同場再加映,潘姐的店“潘的店“,這可是附近唯一的咖啡店喔,而且因為潘姐的堅持經營了很久!
走過路過,記得進來跟潘姐打聲招呼,說不定就有機會親自泡咖啡跟妳聊聊精彩的池上移民故事哩!
那一天天氣好的不像話!戶外我忘了花名的花綻放的格外好看。
貓咪也很慵懶的曬太陽....
(喂~你在説我嗎?)
小狗也很熱情!驚~我一轉眼沒注意就被一支鬥牛犬抱住,拍下這幕的同時我自己其實很驚悚!
等待要回台北的一行人在店內聊天交流~
店內有很多有趣的巧思喔!
真的!有夢好幸福,築夢卻是辛苦的~ 這片土地從無到有,都是潘姐他們憑自己的力量完成哩!
許多名人和明星來到這兒都有留影喔。
二樓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別忘了上來走走~
臨走前,我們在店裡和潘姐與簡大姐閒聊,並嗑起了池上飯包,關於池上飯包的歷史可以追朔到光復初期!
台灣光復前後,花東的交通不便鐵路需時八小時,來往旅客需要準備糧食充飢,一開始就有人販售番薯餅,
後來為了體諒外出人的辛苦而開始有飯包叫賣,所謂的飯包在初期是用池上米包成三角飯團放在竹葉上,
鋪放卜肉、烤肉干、豬肝、瘦肉片和黃蘿蔔等和一小塊蛋餅與大坡池捕獲製作的炸蝦餅&幫助開胃的梅子。
那時的三角飯團很像現在7-11的御飯團,只是竹葉用油麻繩繫牢,跟現在一樣豐富的配料很受旅客青睞。
直到後來才用工母材製作的木盒作為主要包裝,成為池上飯包的特色之一!
池上飯包在當初其實是一位阿嬤的愛心,為的就是作給出外人吃,一定要用心作飯包撫慰出外人的胃和心,
這就是台灣傳統也很道地的職人精神啊!
所以到了今天池上飯包依舊飯香Q,料滿滿,好像可以吃到創始者和繼承者的用心、愛心~
潘的店:台東縣池上鄉新興村松吉路49號. TEL:089864877 FAX:089864879 手機..0933799707
http://blog.sina.com.tw/tt089864877
池上飯包:(初次來到池上的人一定搞不清楚池上飯包的歷史和今日的延革,下面可以一目瞭然喔!)
悟饕60年老店 台東縣池上鄉忠孝路
全美行 台東縣池上鄉中正路1號
● 關於池上米:
早期池上的居民以阿美族、卑南族、平埔族、閩南人、客家人為主,生活型態以狩獵、捕魚、畜牧、農耕為主。日治時期之前,池上鄉所種植的稻米品種主要是旱稻品種的再來米,之後由日本山形縣引進蓬萊米。而由於池上地區的環境適合稻米生長,因此池上米也成為台灣地區進貢日本天皇所使用的稻米。
● 飯包的考古學(引用艾瑪文章http://amarylliss.tw/blog/post/1387555)
池上飯包的故事要從「佳豪池上飯包」創辦人李朝義祖母開始說起。日據時代從花蓮到池上坐火車要7小時,從池上到台東要5小時。李朝義祖父當時是鐵路局員工,看旅客搭那麼久的火車中途卻沒有飯吃,就起了賣飯包的念頭。於是李朝義祖母李陳雲開始做飯包,用一點體諒的心情,賺一點微薄的利潤。
以大坡池得名的池上,生產好吃的米,大波池中還有溪蝦。李朝義祖母把蝦、肉、菜包在飯裡做成三角形飯糰,上面再灑一點芝麻,用姑婆葉包出四個飯糰,這就是早期的飯包。(艾瑪:原來飯糰是飯包的前身!)過了幾年,池上飯包改用木片盒子盛裝,把飯裝在盒底再把菜放在飯的上面。後來菜色有些變化,但包裝一直不變,經過李家三代傳承,一直賣到今天。
市面上標榜「池上便當」的品牌百百種,但老台東人或者了解「池上飯包」歷史的人都知道,事實上,正宗的池上飯包是台東縣池上鄉的「佳豪池上飯包」。雖然悟饕使用的也是正宗池上米,但始終不是「正牌」的池上便當。但後來創辦人李朝義將技術與店面轉移給悟饕,許多老台東都相當不捨,其中也傳出李家老阿嬤相當傷心的傳言。
悟饕除了池上飯包外,台灣第三好米出產地台東關山的關山飯包,也在隨後被悟饕併購;東海岸除了福隆的鄉野便當外,另外二個正宗飯包老店都被悟饕併購。東部飯包至此應該算是悟饕的天下了吧?